看似熄火的瘋狂派對--中國併購狂潮之迷思破解

近五年來,中國併購外國企業的金額以每年33%的速度成長,而其金額更是外國企業併中國企業的5倍之多,這看似瘋狂的併購風潮在今年的中國的政策下稍有趨緩。國外的企業方始終搞不懂中國那看似不理性的併購風潮,因此本文便要針對5大迷思一一說明,並解析中國併購之未來發展性。

迷思一 --滿溢的錢潮

大家都知道,中國近幾年來發展快速,不僅外匯存底突破3兆美元,遠有世界第2大的主權基金,並擁有就規模而言世界頂尖的4家銀行,有此看出,中國手上擁有的資金量彷彿多到要溢出來,因此不免讓人以為因為其過多的資金導致中國企業在國外以過高的價格收購企業。

然而,這一推論並非完全正確。雖然中國的確有豐沛的資金,並不時傳出定價離譜的收購案,但是其併購外國企業所花去的金額僅僅佔其GDP的0.9%,同期歐盟佔2%,美國也有1.3%,因此,中國的併購金額並未想像中那麼多且仍有成長的空間。

至於定價過高的問題,我們可以看看上海證交所的本益比高達60倍,將這一本益比用來定價,就可發現那些看似天價的併購案還被"低估"了。只能說這種定價方式真的屬於中國特色。

迷思二--黨的操控
中國的"政黨"權力是全世界皆知,因此也不少人覺得近年年來的中國併購風潮是中國政府為了實現其"戰略性"政策所發起的。的確,不少中國企業打著響應國家政策的名好在海外進行併購,但是,其主要的目的仍為商業決策,打著政府的名義,只是單純為了得到中國政府的一些幫助,例如:較快速核准資本流出,或是較優惠的貸款以及協助減少競爭者。畢竟最後的盈虧仍為該公司承受,如果虧損也是其經理人負責。

另一方面,如果中國政府真的積極介入,那中國政府所掌握的投資基金應該也會佔很大的股份,然而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中國的主權基金公司)並未大量持有外國公司股票,只將其當作投資標的,目前其投資組合以固定收益為主。

迷思三--資金外逃惹的禍
自2014年起,人民幣走貶,因此中國的大量資金開始外逃,其中併購海外企業就是其中一個管道。然而要把併購風潮全歸咎於資金外逃似乎又太過武斷。自2015到2016的併購成長的確高達125%,遠高於歷史水準,不過別忘了中國併購風氣在2014年以前就有了,資金外流只能算一個突發事件。

迷思四--瘋狂的賭徒
許多外國企業難以理解中國併購者的思維,而他們的決策對外國企業來說也是十分神祕。因此外國企業難以猜想其真正併購的意圖。這點其實可以理解,畢竟中國企業的股權結構十分複雜,中國決策者所要考慮的是並非外國企業所能想像的。

迷思五--併購者不急著整合
許多被併購者在被併購後享有極高的自主權,這在外國企業的思維也是難以理解的,外國切在併購後通常會及著整合兩端的技術方及銷售方,並康使裁減部門,最後完成整合。然而,中國企業卻不是如此。中國企業在併購後常只針對關鍵的研究部門或品牌銷售的部份重點整合。簡單的說,特些部門才是他們併購的主要目的,剩下的部分似乎只是附贈。但是,在經過這幾年的併購風潮後,中國企業開始學會進行企業整體的整合,而被併購方也得到進入中國市場的資格與管道。長期來講,這股併購風受益者不只有中國,也包含著那些藉由被併購而茁壯的外國企業。

備註:此篇報告並非原創,筆者只有翻譯部分重點,並加入些許個人意見,觀迎轉載

原文:http://www.mckinsey.com/business-functions/strategy-and-corporate-finance/our-insights/making-sense-of-chinese-outbound-m-and-a

歡迎按我的專業讚,接收最新財經知識:https://www.facebook.com/ER-%E7%9A%84%E8%B2%A1%E7%B6%93%E5%B0%88%E6%AC%84-1982458542030133/?ref=bookmarks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生技業常見的三種估值方法

讀後心得--大查帳

讀後心得--經濟指標告訴你&沒告訴你的事 2.徹底搞懂全球經濟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