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投資新手區」標籤的文章

併購的深度解析

最近併購案頻傳,多數人都將其視為一種利多,然而對版主而言,這卻是短期利多長期利空。 這並不是說併購都只會帶來不好的影響,畢竟巴菲特的波克夏公司也是利用併購來累積大量的財富。我所厭惡的是單純為了維持公司規模擴張所採取的併購,為了讓讀者理解併購的利與弊,我將會把併購拆分成其目的及方法。 併購的目的基本上可分為兩種: 1.多角化經營目的: 每個有基礎財務知識的人都知道投資必須分散,企業也深諳此理,因此,常會出現多角化經營的情況,藉由併購與本業無關的產業,來分散經營風險。統一企業就是最好的例子,統一企業的 主要業務為與食品相關之製造加工及銷售,並跨入零售、物流、貿易、投資、建設等領域,進10年來成長快速,股價業成長將近3倍,可說是國內食品及零售的龍頭。 另一方面,美國的奇異電子(GE)就是一個失敗的例子。奇異電子 經營產業包括電子工業、能源、運輸工業、航空航天、醫療與金融服務,由於經營項目過多,導致其難以專注提升既有項目,最後淪落到被踢出道瓊指數的下場。彼得林區在其著作《選股戰略》中提及過多角化併購有極大的可能發展成「多慘化」的下場。 2.規模擴張目的: 此種併購多出現於同業間併購,藉由增加市占率,獲得更強的訂價權,同時降低成本。剛進行同業併購的企業多會使短期的ROE提升,營收及營利大量增長,股價也隨之升高。但是,依據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於2012公布的研究報告顯示,企業併購後五年的股價表現大多都不盡人意。 造成以上的效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a.併購利益發酵期間長 併購後的人事以及相關管理層的調整,皆會使併購之後的營業費用短期上升。在這些因素下,反而導致企業整體的經營績效下降。由於我們此次只取併購後五年內的資料,金控內部可能仍處於整合階段,尚無法發揮明顯綜效。   b.併購價格過高 根據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於2012年發布的報告指出,之後的企業,未來3年股價表現較同類型公司低50%,原因是收購企業往往高估了被購併企業的價值,同時低估了購併後磨合期所產生的成本,再加上被併方如不是急切的財務需求,通常不會輕易出售,因此在被併方哄抬併購價格下,使收購企...

葛林布萊特的神奇公式

相信接觸過價值投資的人多多少少有聽過"神奇公式"這個詞,但也很少人會知道那實際代表了什麼? 神奇公式最早是由喬爾·葛林布萊特所提出。喬爾·葛林布萊特為歌壇資本的創辦人,過去的年平均績效約30.8%,如此驚人的實績使他被譽為價值投資界的傳奇,而他上一本著作《你也可以成為股市天才》據說就啟發了許多華爾街的基金經理人。 神奇公式簡單來講就是以便宜的價格,買績效良好的公司。 為了達到此效果,神奇公式運用了兩個指標,分別為: 盈餘殖利率:盈餘除以價格所得之數,越大就代表用越少的價格買到公司的獲利,但國內網站多沒有此項數據,但可以以本益比代替,但本益比為盈餘報酬率的倒數,意思是本益比越小,你買報的價格相對公司盈餘越便宜。 資本報酬率:EBIT/(營運資金淨額+固定資產淨額),主要是評估公司運用公司資源的效率,越高越好,國內資料多不會提供,不過可用ROA代替 接下來我們依上述兩因子各將股票池中的股票作排序,最後兩因子各得的排名相加後,再進行排序,並選取排名靠前的7-8支個股,並持有1年,1年後不管如何都全部出清。 此方法在過去取得極大的成功,然而,近幾年,此公式的報酬率開始落後大盤,究竟是市場不正常運作,還是公式失效了,這問題的答案,我們就留給時間來證明吧。

證券分析架構

圖片
獲利性分析 (1) 毛利率:此指標在製造業較為重要,因為製造成本將較於其他產業佔營收比重較大,因此要評估降低製造成本以提高淨利就是製造業所該考慮的。 然而,毛利率也會原物料價格以及市場需求影響,有時一個公司的毛利率提升並不是因為其節省成本的技術驚人,而是國際原物料的突然下跌以及國際需求面的突然提升,這種的毛利率成長並非真正的成長,因此在看毛利率的同時也必須考慮中下游報價的問題。例如:友達的毛利率幾乎取決於國際面板報價,因此常常巨幅變動。 (2) 營業利益率:此項指標較常被用在技術密集的產業,因為大部分的成本並非來自原料,而是研發、銷售費用,因此難以用毛利率衡量,比如 IC 設計及生技藥廠等必須大量投入研發費用的產業。 (3) 營運周轉天數: 1. 存貨週轉天數:存貨從製造到銷售出去總共花多少天。通持常在產品壽命短的公司,存貨週轉天數不超過兩個月,因此,此指標難以用於不同業間的比較,但與同業比較時,較低的存貨週轉天數可當營運效率良好的象徵。 但是並非所有存貨週轉天數下降都代表營運效率的上升,有時候是公司的營運狀況變差,需要的存貨調整,因此,此指標必須搭配營收狀況一起使用。 2. 應收帳款周轉天數:產品銷售到收到現金所花費的時間。 應收帳款周轉天數可看出公司在同業中的競爭地位,通常越短就代表其地位越高。而應收帳款周轉天數如果突然激增,可能是受到徒然增加的應收帳款影響,此時就必須注意其是否用提列應收帳款來虛增盈餘。 (4) 股東權益報酬率 (ROE)      ROE 就是股東權益報酬率,也可以說是公司利用自有資金賺錢的能力,如果股東權益 100 萬,今年淨利 15 萬,那 ROE 就是 15% ,而各個類型的產業及公司不同的成長階段都會影響 ROE 。 以下分類: 1. 平穩型:受景氣波動小,多為民生必需產業。因為民生必需產業受景氣的影響不大,因此即使在總經情況較差的時候,也能保有穩定的獲利。例如:電信業。 2. 大幅波動型: ROE 會大幅變動多半是容易受景氣影響的景氣循環股。因為其股價多會因為景氣起起伏伏,因此比較適合波段操作,如果想要長期投資,還是少碰為妙。例如化學材料業 3. 趨勢向下型:這種情...

長短期營收成長率--財報狗獨門指標

每月10號是企業營收公布上月營收的日子,營收結果通常都會令股價帶來不小的變化。但是,到底要怎麼看營收成長呢?究竟這次的營收成長只是短期現象還是一個潛在的利多,其實在財報狗這個網站就提供了長短期營收這個指標來鑑定企業的成長。 首先,營收成長率有3個公式 1.月成長:營收月增率=(當月成長/上月營收-1)*100% 2.季成長:季營收成長率=(當季營收/上季營收-1)*100% 3.年成長:月營收年增率=(當月營收/去年同月營收-1)*100% 其中月增率以及季增率容易受淡旺季影響,例如7-8月普遍是食品股的旺季,因此並不是一個好指標,目前的新聞報導也大多以年成長為主,以避免誤導觀眾。 長短期營收成長率 短期營收年增率: 近3月累計營收年增率=(近3個月累計營收/去年同期3個月累計營收成長-1)*100% 長期營收年增率: 近12月累計營收年增率=(近12個月累計營收/去年同期12個月累計營收成長-1)*100% 根據財報狗的解釋,當企業價值被低估時,並擁有足夠的安全邊際的前提下,當短期營收年增率由下轉為長期營收成長之上,可視為業績成長動能增溫,反之則衰退。 雖然講了這麼多,營收成長並不是萬能的,有時營收成長是因為廠商砍價競爭搶來的,此舉只會使毛利率的嚴重下滑和失去之後的談判優勢,因此使用這項指標時必須搭配其毛利率。如果其毛利率也跟著營收成長,很有可能是其在產業中的地位有明顯提升,或開發出獨門的新產品。 追蹤我的粉絲頁,接收最新財經資訊: https://www.facebook.com/ER-%E7%9A%84%E8%B2%A1%E7%B6%93%E5%B0%88%E6%AC%84-1982458542030133/

生技業常見的三種估值方法

說實話,生技業的估值一直是個大難題,想比獲利,但賺錢的公司也不多,然而股價卻一個比一個還高,大家都在追逐那遙不可及的夢。今天就來介紹生技業的股價該如何評估。 1.同業本益比評估法:同業本益比評估法就是先預估公司未來的淨利,在乘上同業的平均本益比。幾乎算是最常見,也是最簡單的估值方法。然而,這種估值方法只能用來估計有盈餘的公司,而且生技業之間的本益比差別很大,同業本益比在統計上幾乎沒有任何意義,畢竟每家的產品、市場、技術都不同,自然會又不同的本益比。 影響生計公司本益比的因素: (1)公司競爭力:這點就牽涉到公司本身的技術能力,因為生技業是一個技術至上的產業,如       果你擁有獨門的技術,或是難以取得的原料,本益比自然會比別人高。 (2)產業:生技業其實包含了許多產業,主要劃分為醫藥、醫僚器材、保健食品     通常本益比由高到低:醫藥 > 醫材 > 保健食品         醫藥產業通常因為潛在獲利高且不易進入,因此會享有較高的本益比         醫材業雖有一定的進入障礙但產業競爭仍算激烈,且獲利較為穩定,因此擁有次高的本益       比。     保健食品是三個產業中進入障礙最低,且幾乎沒有專利保護的產業,因為保健食品並不算       藥品,只要其他廠商知道大約的成分,就可以做出相似度高的產品,只要萃取的技術不           同,就不會侵權的問題,因此雖然獲利為三者中最穩定,本益比卻相對較低。 (3)公司大小:通常股本小的公司因為容易因為一個大訂單而大大影響未來獲利,因此常常營        收一成長,股價就反映,相較之下,大公司很難因為一個新客戶受影響。 2.股價銷售比:因為許多生技公司都尚未獲利,因此利用其營收乘上同業平均的股價銷售比,即可得估值。但是,此方法並非實際代表公司的獲利,頂多可以知道公司的成長性,因此較少人使用。 3.淨現值法(NPV):淨現值法在公司財務中被廣泛運用,主要是用來評...

如何尋找公司的利基--巴菲特所說的護城河

股神巴菲特曾說:「一家真正稱得上偉大的企業,必須擁有一條歷久不衰的護城河。」 但到底什麼是護城河?所謂的護城河就是能使企業保有穩定獲利的優勢。 護城河可以有很多類型,法規保護、特殊技術、不易取得的原料等等都可以是護城河。 在《財報狗教你挖好股》一書就提出三種常見的護城河供大家思考: 1.品牌:品牌算是一個非常穩定的護城河,當初巴菲特投資可口可樂有很大的原因就是看上它的品牌價值,但要說一個公司擁有品牌價值就必須滿足以下條件之一:      (1)產品價格有辦法比同業高:公司的產品賣得比市面上相似產品貴,是因為受到消費者認可,且有一定炫耀財的價值,近年來流行的星巴克就是因為其品牌才能夠比市售咖啡貴好幾倍。名貴的LV包包以及蘋果手機也是如此。 (2)客戶忠誠度強烈:產品的品質受客戶所信賴,忠誠度高,平價路線居多,目的是吸引最大消費量。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巴菲特所投資的可口可樂。 但是就算符合以上兩點也不能放心,因為品牌優勢不知道甚麼時候會消失,曾經紅極一時諾基亞(Nokia)也倒閉了,國內的食品大廠味全自從2014年食安風暴後就沒賺過錢了。 2.專利、法規:這可以說是最強的競爭優勢,也可以說是最脆弱的。這種競爭優勢通常在生技業最為明顯,一般新藥公司申請專利後,可保證藥物20年左右的獨家銷售權。專利法規使其有穩定的獲利,但是這也意味著藥廠必須不斷研發,才能保障未來持續獲利。 3.轉換成本:這種優勢常發生在客製化程度高的產業,因為廠商轉換成本很高,所以幾乎無法換廠商。例如: 自行車轉寫標貼廠政伸(8481),其公司掌握國內領先的自行車網版印刷技術,高度客製化,其毛利因此都能維持在40%以上。 技術並不是一個長久的護城河,因為其他廠商也不是省油的燈,特別是電子業,通常技術進步的速度很快,今年的最新技術到了明年就可能成為沒人要的東西。 還有一些偏向低成本方面優勢 1.獨佔資源:獨佔資源優勢就是指公司可以獨家取得某些關鍵原料,並低價取得。例如杏輝早期研發對抗老年痴呆症的保健食品,其中主要原料 管花肉蓯蓉就是個不常見的植物,使競爭者難以進入競爭。 2.規模:規模優勢通常出現在固定成本高昂的產業,因為當公司的產品賣越多,龐大的固定成本攤到每一單位產品的成本就越低,例如鋼鐵業。 追蹤我的粉絲專頁,獲得最新財經資...

找出潛藏在ROE中的真相--杜邦分析

上一篇跟大家介紹過ROE,雖然單看ROE是可以大約看出一些大方向,但是其實ROE這個指標實際上十分容易操弄,但是只要藉由杜邦分析就可知道公司的ROE品質是否優良。 簡單認識ROE: https://expertreinvestment.blogspot.tw/2017/08/roe.html 杜邦分析的公式: ROE= 淨利率 * 總資產周轉率 * 權益乘數 淨利率:公司的淨利佔營收比例,可知公司的獲利能力                 公式=淨利/營收 總資產周轉率:公司用資產創造營收的效率                             公式:營收/總資產 權益乘數:總資產除以股東權益的倍數,用來衡量公司的槓桿大小                     公式:總資產/股東權益 所謂的杜邦分析就是將ROE拆成公司的獲利能力、資產運用能力以及槓桿度,並從中分析 一般而言,淨利率提升所造成的ROE提升才是真正的成長。因為淨利率的上升不僅代表企業的獲利能力上升,也意味著其產品競爭力上升。 總資產週轉率通常會隨著淨利率的提升而提升,如果ROE上身是因為總資產運轉率的不斷提升,那就要提防公司是否是利用短期營收成長來衝高ROE,而短期營收成長又怎麼來?很有可能是廠商不斷削價競爭而來的,長期只會降低淨利率,但是如果是淨利率上升所帶來的運轉率上升,那就可以將其視為健康的成長。 至於槓桿度不宜太高也不宜太低,最好能維持一定水準,如果因為槓桿度提升而ROE上升的情況,就必須小心,因為公司的成長來自於舉債,而非技術的實質成長,債務所帶來的成0長在景氣差時就回全數吐回,只有淨利率成長才是長久之道。 追蹤我的粉絲頁,接收最新財經資訊: https://www.facebook.com/ER-%E7%9A%84%E8%B2%A1%E7%B6%93%E5%B0%88%E6%AC%84-1982458542030133/?r...

ROE--巴菲特最重視的獲利指標

圖片
ROE就是股東權益報酬率,也可以說是公司利用自有資金賺錢的能力,如果股東權益100萬,今年淨利15萬,那ROE就是15%,而各個類型的產業及公司不同的成長階段都會影響ROE。 以下分類: 1.平穩型:受景氣波動小,多為民生必需產業。因為民生必需產業受景氣的影響不大,因此即使在總經情況較差的時候,也能保有穩定的獲利。例如:電信業。   下圖為中華電自2012以來的ROE,可以看見中華電的ROE都維持在10.5%-12%之間                資料來源:財報狗 2.大幅波動型:ROE會大幅變動多半是容易受景氣影響的景氣循環股。因為其股價多會因為景氣起起伏伏,因此比較適合波段操作,如果想要長期投資,還是少碰為妙。例如化學材料業   下圖為台苯歷年ROE,可以看見其ROE十分不穩定 資料來源:財報狗 3.趨勢向下型:這種情形多半出現在正在衰退的產業,或是公司在同業間的競爭力衰退。  例如筆記型電腦。  下圖為宏碁從2009年到2013的ROE,因為筆記型電腦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再加上有更多的替代品上市,使宏碁的ROE持續下降 資料來源:財報狗 4.趨勢向上型:這代表公司的產業正在成長或公司在同業中的競爭優勢越來越高。通常這ˊ蓊公司都有自己的品牌優勢或獨門技術。例如:葡萄王 資料來源:財報狗 追蹤我的粉絲頁,獲得最新財經資訊: https://www.facebook.com/ER-%E7%9A%84%E8%B2%A1%E7%B6%93%E5%B0%88%E6%AC%84-1982458542030133/

如何判斷公司燒不燒錢?--自由現金流

有時候公司有盈餘並不代表真正賺錢。因為常常賺10塊,有8塊又投回去投資了。想當然爾,公司沒現金,就沒股利。股東能享受到的只有紙上富貴,卻沒有實質的回饋。 那到底為甚麼公司賺錢卻不發出來?有兩個可能: 1.公司仍處於擴張期 2.公司所處的產業競爭激烈,需要不斷投資才能保有產業中的地位 如果是第一種情況,可比較不用擔心,只要定期追蹤其負債是否高,或是需要現金增資就行了。然而,如果是第二種情形的話,就必須小心這隻公司了。 通常我們長期投資不會選擇競爭激烈,或是需要一直補充新設備的公司,為什麼?因為購買機器要回本是需要時間的,如果這個產業間的競爭激烈,廠商必須不斷投資新技術,最後舊機器都還沒回本,就必須買新機器。如此年復一日,資金的缺口越來越大,最後破產也在所難免。例如,面板業 而要評估公司有沒有過度投資,通常自由現金流就是好選擇 自由現金流= 營業活動現金流入-投資活動現金流出 這個指標的意思是公司藉由營業賺進來的現金扣掉投資所需的現金,還剩多少現金可以利用,通常此指標長期大於0較為健康。 追蹤我的粉絲頁,獲得最新財經資訊: https://www.facebook.com/ER-%E7%9A%84%E8%B2%A1%E7%B6%93%E5%B0%88%E6%AC%84-1982458542030133/

本益比多少才合理?--本益比判斷股價高低

本益比(簡稱PE),是每股股價與每股盈餘(EPS)的比值,簡單來說就是你願意用多少錢買下這間公司一單位的盈餘。 但是本益比並不是沒一家公司都相同,通常未來較有成長性的公司會享有較高的本益比,這也是為什麼台灣的生技業會享有較高的本益比,但是因為這個方法需要用到每股盈餘,因此無法使用在正在虧損的公司上。 通常EPS每年變動不大的公司,合理本益比為10倍,呈現成長的公司會大於10,衰退的公司則會小於10。 至於為什麼高成長的產業會享有較高的本益比,其實因為大家所看見的是未來的獲利,只要用未來的獲利來算出本益比,本益比通常就會回歸10附近。 說了這麼多大家還是不知道到底要如何估合理的本益比,其實有一個較為簡單的方法,根據成長股投資大師彼得林區在其著作《選股戰略》所述,每年20%的盈餘成長,就會有20倍的本益比,30%就會有30倍,以此類推。但是,請注意,這種估法只適用於高度成長的公司,如果是成熟型的公司,此種估法就會失真。 彼得林區《選股戰略》:1.準備投資:. https://expertreinvestment.blogspot.tw/2017/07/1.html                                             2.挑選贏家: https://expertreinvestment.blogspot.tw/2017/07/2.html                                             3.長期觀點:. https://expertreinvestment.blogspot.tw/2017/07/3.html 最後就是如何利用本益比估算股價, 股價=本益比*估計未來一年的盈餘 至於要如何估算,之後會撰文討論。 追蹤我的粉絲頁,...

企業真的賺錢嗎?藏在淨利背後的真相--營業現金流

企業究竟賺不賺錢不能單看他的淨利,重要的是公司有沒有把淨利轉換成白花花的鈔票。 也就是所謂的盈餘品質。 要衡量盈餘品質可以用以下方法來衡量 營運現金流入占淨利比重:淨利並不代表現金的流入,營運現金流就是企業真正在營運收入的錢,比重越高越好,一般來講,長期保持80%-100%為佳,例如台積電長期保持在130%以上,如果長期低於50%但淨利仍舊上升的話,就要小心可能是企業在蓄意炒股。 看完盈餘品質,我們要看企業能不能留住現金,如果你營業所賺到的錢趕不上你為了維持營運所投資的錢,那這家公司遲早會負債累累。 這時我們可以用自由現金流來衡量 自由現金流公式=營運活動現金流入-投資活動現金流出 通常在公司擴張初期,此值會呈現負值,但隨著公司慢慢成熟,投資機會減少,此值便會轉正,也可以說是公司開始真正在「賺錢」了。 但是,台灣的面板業因為市場競爭大,企業常常要更新設備才不會被市場淘汰,也因此其自由現金流常為負值,也讓企業負債累累。 追蹤我的粉絲頁,接收最新資訊: https://www.facebook.com/ER-%E7%9A%84%E8%B2%A1%E7%B6%93%E5%B0%88%E6%AC%84-1982458542030133/

負債比高就危險嗎?別被假債務給騙了

圖片
國內許多公司動不動負債比就高達50-60%,看起來財務狀況十分不健康,但是事實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簡單,如果單用負債比就會錯過許多優良的公司。今天筆者將從負債下手,層層解析企業的負債結構,挑出真材實料的好公司。 首先,負債比=總負債/總資產,但是因為負債的種類很多,所以容易模糊焦點 ,因此我們就先從負債的分類開始。 下圖是統一超歷年負債比,可以發現統一超他的負債比一直維持在50%以上,但其股價仍穩定上升,因為其應付帳款占比有三成,因此他的財務壓力並無想像中嚴重 負債分作流動負債(一年內到期)及非流動負債(到期日一年以上)兩大類然後又可分別分出下列細項: 流動負債: 1.應付帳款(廠商賒帳買東西):通常應付帳款越多,越能顯示廠商在此產業的優勢,畢竟誰也不想得罪大客戶,大客戶想晚點交錢也只能認了。例如台積電對其供應商的應付帳款很多。 2.短期借款:短期借錢來維持營運 3.應付短期票據:同上 4.一年內到期的長期負債:長期負債要到期前的前一年會被歸到流動負債。 5.預收收入:先收客戶錢,之後再提供服務 非流動負債: 主要由長期負債構成,是企業投資的長期資金來源 介紹完只要的負債種類,接下來說說如何區分好負債及壞負債 最好負債即是預收收入再來是應付債款,應付債款的原因上面已寫過,至於預收收入應該更加好懂,你還沒做事就先拿到錢,可以用來應付其他營運上的資金需求,也沒有任何利息壓力。 至於比較差的負債就是那些有利息壓力的負債,短期借款、應付短期票據、一年內到期的長期負債、長期負債都是屬於這一類,這一類佔總資產的比例較能看出公司實際上的財務壓力。 追蹤我的粉絲專頁,接收最新財經資訊: https://www.facebook.com/ER-%E7%9A%84%E8%B2%A1%E7%B6%93%E5%B0%88%E6%AC%84-1982458542030133/

投資的基礎--匯率分險分散

投資海外的股票或是有高度出口的產業最常遇到匯率風險,但前二者並不完全相同。 投資海外市場股票所面臨的是自身投資是否縮水的問題。而高度出口之產業所面臨的是海外營收喚回本國幣所可能面臨的匯損問題。這裡我們將不贅述出口產業所面臨的匯差問題,因為這並非我們所能控制的範圍。所以我們就來探討投資所帶來的匯率風險。 其實對長期投資人來說,貨幣避險並非重要。因為長期而言匯率走勢主要是由兩國間的通膨決定。由於股票對實質資產有所有權,因此長期報酬會彌補投資人所承受的通膨變動(也就是通膨率=價格成長率)。 總而言之,長期來講並不存在匯率風險,因此如果你堅信自己是一位長期投資人,你大可不必擔心匯率風險。然而,要成為一個長期投資人往往是最難的。

被動型基金真的會扼殺市場嗎?

近 5000 億美元轉移至被動式管理基金 市場風險大增 資料來源: http://news.cnyes.com/news/id/3863684 在評論這則新聞之前,請大家先想想被動式投資真的真的有可能引起大崩盤嗎?我認為不會,一直以來主動式基金的績效有半數以上是低於大盤的,而且其收取的手續費也遠高過被動式基金。身為投資人選擇績效較好的一方,也是非常正常的事。再者,文中提及 「我不喜歡眼前所見的情況,因為當有更多人轉進被動式投資策略,則市場對基本面小幅下降或小幅扭曲,就越缺少反應能力。市場將因而缺少方向,只會見到資金持續流入」這段話幾乎是毫無根據的指控,被動式基金反而會使市場更有效率,讓基本面下降的公司更快回到其基本面,被動式投資唯一摧毀的只有試圖製造障礙的金融機構。 而且各位不要忘記發表這言論的是摩根士丹利,一個發行許多主動型基金的金融機構,其出言詆毀被動式基金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

現金與盈餘哪個重要?

說實話,這個問題已經爭論的許久,但筆者認為這個問題的答案絕對不只一種,投資人必須依照其投資的公司來決定哪個比較重要。 首先我們知道盈餘的目的即是為了產生現金,但現金不一定是由盈餘產生。而我們所關注的現金應該是營運活動所帶來的現金,並減去固定資本支出所得出的自由現金流。而將自由現金流除與股價即可得到現金報酬率(也可用現金殖利率代替)。 知道了自由現金流的定義後,我們可以依公司類型來區分: 現金流的重要性>盈餘:而這種公司常常有大量的固定資產使每年有大量的折舊費用,使其的自由現金流大於盈餘,這類公司通常不會有太高的本益比,對於想要長期持有的投資人,現金流的重要性會較高,ex:中華電。 盈餘>現金流:通常挑選成長股的時候盈餘較為重要,因為成長代表著投資擴張,這會讓公司消耗大量的現金,壓低現金殖利率。因此必須用盈餘來評斷其股價。 延伸閱讀:股票的分類: http://expertreinvestment.blogspot.tw/2017/07/blog-post_6.html

投資的基礎--股票分類

目前台灣總共有892家公司股票上市,其中包含各式各樣的股票,今天我就以各個股票特色來介紹,投資人可以依照自己的風險承受程度和市場狀況來選擇自己要投資哪一種股票。 1.緩慢成長股:通常是大公司或是老公司,投資機會較少,通常會發放大量股利,盈餘成長通常坐落在10%以下,通常國內的銀行業就是屬於緩慢成長股,例如:國泰、中華電。 2.穩定成長股:通常是大公司,每年盈餘成長10%-15%,財務狀況穩健,且擁有大量營運活動得來的現金,通常不用期望公司股價能夠漲1倍、2倍,但是因為其優秀的財務體質,通常能夠擁有比緩慢成長股還要優渥的報酬,且分險也較快速成長股低,例如鴻海、台積電。 3.快速成長股:此種公司成長快,投資機會多,多為中小型公司,且資本額較小,此種公司的負債比例較高(槓桿較高),風險較大,但是潛在的股價上漲幅度高於前兩者。 4.景氣循環股:股價呈規律起伏,容易受景氣影響,想要投資此種股票,必須有大量的產業知識,或是有在產業中工作的朋友或親戚可以為你指引明燈,例如航空業、汽車業。 5.資產股:擁有大量固定資產,通常其股價低於其帳面價格,例如:遠百。 6.轉機股(我稱其為樂透股):這種公司是曾經面臨關閉破產,或者是從未賺錢的公司,股價通常很低,報表也一蹋糊塗,但是如果其狀況轉好,股價可能會飆3倍以上,不過這種股票風險極高,筆者並不建議大家購買,例如:製藥業。

投資的基礎--分散風險

大多數的投資新手在剛開始投資時都會犯一個錯誤—將籌碼全放在一支股票或基金,這是一個極為危險的行為,或許你想相信自己的判斷,但在你投下一分一毫之前,請先記住一件事—永遠不要完全相信一家公司。 你可能在想,我投資的是一間國內知名的大公司,怎麼可能有問題。不過容我提醒你,宏達電也曾經是股王,諾基亞也曾是手機第一大廠,曾風雲一時的雅虎也在不久前被併購。 綜上所述,請一定要學會分散風險。而如果你的資本太少,無法同時買進多支股票,那我建議買低成本又具投資分散的ET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