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書籍推薦」標籤的文章

讀後心得--交易策略評估與最佳化

圖片
                                               圖源: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92407 市面上交程式交易的書大多都將重點放在策略發想及一些交易邏輯,但是詳細解釋交易架構的建立及 會犯下的錯誤的書實則少見。這本就是一本實實在在的工具書,本書不提交易策略,只教你如何減少你的回測框架的錯誤及風險控管的概念。因此本書讀起來不免枯燥,說實話跟讀課本差不多,但是對於想要在程式交易領域奮鬥的人,非常推薦買一本放在家裡,有問題再去翻一翻,看看遇到的問題有沒有在本書詳述 ( 我認為本書已涵蓋程式交易會遇到的 8 成問題以上 ) 。 結論:內容扎實,行文枯燥,推薦給喜愛程式交易的你

書評--精準預測

圖片
資料來源: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98105 大數據時代來臨,巨量的資訊在現今的每分每秒都在產生,然而,人類真的能藉由巨量的資訊做出更好的決策嗎?事實上,這點仍是未知數。本書作者提出詳細指出運用數據做預測會面臨到的困境及限制,這點不管是在資料科學以及投資交易領域皆有深刻的影響。 資訊並非全部皆有意義,資訊往往是重要訊號及雜訊混雜而成,而我們的大腦及電腦就很擅長在雜訊中尋找模式,並誤以為他是重要資訊,預測之所以困難,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難以辨別自己用來預測的訊號是否為雜訊。然而,模型的限制不只在於其篩選資訊的方法,也來自其模型如何依資訊預測。 過度適配(overfitting)是資料科學家跟交易員的惡夢,他指的是模型過度挑何其學習資料,導致預測能力下降。過度適配可以讓我們的模型在書面上看起來比較好,但在現實世界表現較糟。通常越複雜的模型就越可能產生這個問題,越多的解釋變數或許能讓統計結果變好,但他們最終可能只是在解釋雜訊,更令人害怕的是人們會為這些產出冠上聽起來很有說服力的理論,使錯誤更難被調整。 好的預測應該要像黑色的那條之直線,藍色線就是過度適配 資料來源:維基 預測困難的原因除了資料及模型外,人類的心理缺陷也常是預測失準的原因。我們常會混淆不熟悉的東西以及不可能的東西,不熟悉的東西是未知而不自知,而非全然不可能。有些東西不是全然不可能,而是人們擅長忽視它。就如同2008年的次級房貸風暴,金融業忽視房價逐漸下跌的跡象,只以過去歷史資料,來推論未來房價不會下跌,並濫發房貸抵押證券。最後,事實證明,人們試圖忽略之事,並非不可能。 我們都應該承認,任何的預測皆具有不確定性。謹慎的資料分析及機率思考可幫助我們接近真相,同時我們也必須時刻懷疑自身的假設是否存在盲點。或許我們一生都無法做出真正完美的預測,但就如同蘇格拉底一生追求真理一般,我們雖無法到達真理,但我們竭盡全力接近真理的境界。 延伸閱讀:《機率思考》、《隨機騙局》、《反脆弱》、《勝算:賭的科學與決策智慧》

書評--計量價值的勝率 Quantitative value: A Practitioner's guide to automating intelligent investment and eliminating behavior errors

圖片
圖片來源: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05157 多數價值投資人對於計量價值投資仍停留在葛拉漢的net net法,然而由於現今電腦的進步,葛拉漢的投資方法已難以達成,但這並不代表計量投資無法應用在價值投資上,我們仍可藉由計量方法達到價值投資的境界,並有效降低多數價值投資人分散風險不足的問題。 本書將價值投資的流程拆解成三個步驟: 1.消除風險股票:首先運用財務指標將可能有財報造假或有財務危機的公司從母體去除 2.尋找便宜股票:運用價格比率排序股票(P/E or EBIT/EV) 3.尋找高素質股票:主要分為護城河強度及財務強度 護城河強度:主要來自特許權或品牌價值,雖然這些皆為質化指標,但擁有護城河的公司      通常會具有較高的長期ROA或ROC,因此可以將其作為護城河篩股的標準。(參考資料: 護城河投資優勢:巴菲特獲利的唯一法則) 財務強度:指的是當期財務狀況,購買當期財務狀快良好,最好營運也開始改善的公司。 (參考資料: 財報狗教你挖好股穩賺20%) 根據上述流程選出素質前10%的股票進行投資,並在一年後重新調整一次投資組合。 這套流程確實替投資人省下許多時間,但仍存在缺點。 1.對於持有小資金的投資人難以適用 2.再加上台灣股票的數量較小,流動性也較差,因此可能會加大投資成本,因此在美股使用可能較佳 最後,我要提一下本書的另一亮點。本書提出改善葛林布雷的 神奇公式 ,並以資料作為佐證,對於喜歡翻論文找投資想法的讀者,我十分推薦這本書。 延伸閱讀: 財報狗教你挖好股穩賺20% 護城河投資優勢:巴菲特獲利的唯一法則 打敗大盤的獲利公式

書評--勝算:賭的科學與決策智慧

圖片
                                                                 圖片來源:博客來 「運氣是隨人詮釋的機率。」--丹尼爾●登曼 賭博自古以來讓無數人家破人亡,但也造就機率與物理學的演進。賭博雖然有一定的運氣成分在,卻也不可否認的存在某些法則。賭博實際上涵蓋數學、心理學、經濟學和物理學,了解賭博能幫助我們了解我們該如何做決定,以及我們該如何控制運氣的影響。 三種程度的無知 輪盤在賭場是極熱門的賭博,因為他的規則簡單易懂,但同時他也被視為運氣成分最重的賭博,懂得機率的職業賭徒通常不會去玩,但有一群統計及物理學家試圖打破的既定的印象。 物理學家將無知的程度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度為知道一切所需資訊,只需依照理論計算即可得出。第二度是知道物理原理,但不知物體起始狀態,第三度是不知道物理原理及其起始狀態。統計學家通常處於第三度無知,因此以統計的方式找出有瑕疵的輪盤(輪盤上數字的機率已非均等),並在其較可能的數字賭錢。而物理學家通常處於第二度無知,知道影響球的物理原理卻無法知道其起始狀態(這就像沒有麵粉,卻要麵包師做麵包出來),因此,物理學家藉助現代科技的幫助來測量球的初始速度,最後計算出球較可能落在的數字。順帶一提,現今的金融交易員多是處於第三度無知,並以統計方式找尋獲利模式。 冷門偏誤(favorite - long -shot bias) 說完輪盤,我們可以來說說賽馬。統計學家及心理學家發現,人們往往高估大爆冷門的機率,卻低估熱門馬獲勝的機率,這被心理學家稱作冷門偏誤。然而,這並不代表壓熱門馬是一個好策略,因為賭場通常會抽傭金,因此長期下來也難以獲利。這在金融市場也十分常見,人們在某支過去表現良好的股票下殺時,常常會過度高估其好轉的可能性,並試圖買入,但事實上股價的大幅下殺通常也代表了基本面的轉變,貿然買進的後果往往很難看,在台股稱這個行為為「...

書評--機率思考:大數據時代,不犯錯的決斷武器

圖片
資料探勘是近年來的熱門話題,除了書店開始出現大量有關的書,跟大數據沾上邊的公司也漲過一輪,但大量的資料是否真的能讓我們發現寶貴的真相?抑或者我們只是被可笑的巧合愚弄,這本機率思考可說是最佳的銀針,一一檢測出潛藏在大數據的砒霜。 首先,我們要知道人們為甚麼常被愚弄?事實上,這是人類演化過程中的自然結果。在《快思慢想》中,作者將人的思維模式分成二種系統,系統1,它很情緒化,依賴直覺,見多識廣又很會聯想,擅長編故事,系統1能迅速對眼前的情況做出反應。但它很容易上當,以為親眼所見就是事情的全貌,任由損失厭惡和樂觀偏見之類的錯覺引導我們做出錯誤的選擇,另一方面,系統二,它動作比較慢、擅長邏輯分析,系統1無力解決的問題,都丟給系統二處理。而人們在日常生活做判斷時,多會使用系統一,使人們多被眼前的假象愚弄。 貝氏定理 舉例來說,當你年紀輕輕被檢查出有癌症時,先不用對結果感到絕望,因為你很有可能被所謂的偽陽性反應給騙了。這點高中就教過的貝氏定理則清楚地解答了這個問題。已乳癌為例,美國60幾歲婦女的盛行率約為5%,而乳癌X光檢測則能找出80%的乳癌病患,然而這並不代表其被檢驗出陽性反應的人就有80%的機率是患有乳癌。事實上,依貝氏定理計算,一個被檢測出陽性反應的人真正罹患癌症的機率僅僅只有17%。 人類事實上生存在一個多數為非常態分配組成的世界 另一個人們常被愚弄的思考模式是人們天生以為世上的事物皆屬常態分配,這事實上非常正常,舉凡是身高、體重抑或是智商,皆符合常態分配,人的祖先在生活中所遇之事多符合常態分配,我們的大腦的職學也習慣以常態分配的方式最為思考依據。然而,我們現在是時尚生活在一個充滿人造事物的環境中,我們習以為常的常態反而變得稀有,我們現在生活所見的分配較接近柯西分配及冪次分配,這兩種分配的特色皆在於其在非極端事件發生前即皆接近常態分配,然而再次分配下,發生極端事件的機率卻比常態分配高上許多。 看到這,大家可能會想,這到底有什麼大不了的?事實上,常態分配的假設曾是2008年的金融海嘯的成因之一。大家或許以為貪婪的金融家是一切災難的原因,但事實上這只對了一半。過去金融機構的風險計量模型多已常態分配的假設所建構(事實上現在台灣的金融機構仍有多家採用這假設),然而,這會使我們低估極端事件的發生機率,以此常態分配假設所算出的金融海嘯發生機率勢必需要幾...

讀後心得--大查帳

圖片
                            書籍連結: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0137 會計的歷史可說是商業的歷史,最早從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時代就有簿記的存在。而隨著商業的進步,普通的簿記已無法因應越來越複雜的商業模式。十二世紀時,富裕的義大利上各個共和城邦,多人合夥企業、銀行與遠距貿易等概念開始興盛。商人為了釐清事業的獲利情況,因此醞釀出複式簿記法的概念。所謂複式簿記就是將所有的交易分成借貸兩方,當借貸兩方平衡即代表帳目正確。在那之後隨著梅迪奇家族的興起,複式簿記法在銀行業中發揚光大,複式簿記法所帶來的工整性及便利性大大提升銀行的資產管理能力。然而,隨著梅迪奇家族在政治圈的勢力興起,象徵商業與紀律的複式簿記法卻被其所忽視。梅迪奇家族的財富也隨著其忽略複式簿記法的過程中逐漸消逝。現今,剩下的只有其曾經繁盛的佳話,以及曾為其所依靠的複式簿記法。 隨著工業革命時代的開始,投資與買賣股票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而投資人想要了解企業的財務狀況的方法只有企業所公務的財務報表,而檢查其是否足以相信就是會計師的工作了。由於會計師的工作牽涉到大量的專業,以及其對企業的重大影響,會計師逐漸成為社會中的上流階層。但隨著其的影響力逐漸增大,腐敗與詐欺的事件卻層出不窮。原本以誠信為基礎的職業,反而逐漸變成腐敗的象徵,此時最需要的即是回歸會計的初衷—"當責"。 現代會計之父 帕喬利 :「我會在所有的帳本上畫上十字架,以確保所有的帳目都有上帝監督。」 會計的本質就是"當責"與誠信。會計師就如同企業的醫生,以自身的專業與誠信檢查企業的財務,但在賦予如此重大的責任與權力的同時,如果會計師的操守出現問題,那必然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 網路泡沫年代,一個既美好又虛幻的年代,而在泡沫破碎的同時,一家名為「安德信」的會計師事務所的弊案也隨之爆發。安德信為了賺取高昂的企業顧問費用,幫助「恩隆」製作假帳,掩蓋其經營不善的事實。時至今日,恩隆案依舊是就讀財經的學子必會接觸的案例,而原本為世界前六大會計師事務所的安德信也因為一場場的法律訴訟消失了。 會計的重視與否足以影響一個國家的興衰,...

讀後心得--下重注的本事

圖片
有人說一名成功的主動投資人除了精準的眼光,也必須要有過人的膽識,然而對於一名價值投資人來說,控制下檔風險才是其最厲害的地方。 本書指出價值投資人是靠著投資低風險且高度不確定的事業賺錢。本書將其稱作當道(Dhandho)投資,可以試想,如果今天有一個投資機會,有90%的機率會得到100%的報酬,10%的機率會損失投入本金的20%,你是否敢投資。我想多數理性的人都會選擇要投資,但在現實生活中卻並非如此。其實,這類的機會雖然不多,但幾乎年年都有,只是多數人都沒有膽子下注。 巴菲特:「別人貪婪時恐懼,別人恐懼時貪婪」 成功的投資人並不是專注於預測未來,而是找尋勝率高、風險小的賭局。這也是為甚麼多數價值投資人並不偏好科技或成長股,因為未來的變數實在太多,能以估計其勝率。 那我們如果估算出勝率,我們又該投資多少呢?一名偉大的數學家約翰·拉里·凱利運用機率論替我們找到了解答,即為凱利公式。 , 凱利公式 ( 英語: Kelly formula ),也稱凱利方程式,是一個用以使特定賭局中,擁有正期望值之重複行為長期增長率最大化的公式。 因此下注的最佳資金比率應該是 每次下注的資金比率= 期望獲利/贏取金額 而知道了最佳下注比例之後,就必須決定何時要賣出,多數的書籍都未提到賣出時機的判斷,但買出的時機可說是跟買入的時機相等重要 書中提出兩個賣出的兩個判斷點: 1.股價到達所估的內涵價值 2.該資產在投資組合內超過三年,但依舊沒有起色(此時賣掉的考量多是因為其持有的時間成本,而非其內在價值真正減損,又或者是你真的看走眼了。 書籍連結: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44315 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ER-%E7%9A%84%E8%B2%A1%E7%B6%93%E5%B0%88%E6%AC%84-1982458542030133/

讀書摘要--僕人

圖片
企管 - 僕人 「唯有當做出正確的事情所必須付出的代價大於我們願意付出的程度時,才能凸顯出性格的真正所在。」 一名在生活、家庭、工作受挫的經理人,在一次次與西面修士的對談下,她終於從生活中得到解放 第一天     重新定義 威權 V.S 威信 威權是利用制度、錢財和身分來要求下屬做事 威信是用的自身影響力來引導員工發揮出他們的能力 因此領導者必須在維持員工工作效率的情況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如果只有人際關係,充其量只不過是保母,而非領導者。而不只要維持與員工間的人際關係,與我們合作的業者或供應商也該兼顧,如果想永續經營,就必須與顧客及供應商建立良好的共生關係。 第二天     打破成規 金字塔管理,上對下發號司令。下屬只能服從 倒金字塔圖,即為僕人是管理的體現,領導者並非單純發號司令,必須先一步發現員工的需求,並開始解決他,而解決員工的需求後,員工的工作效率自然會變好。但是並非對下屬唯命是從,領導者必須分清楚什麼是員工所需而非所欲,所欲是員工想要的而非需要的,滿足需要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滿足所欲只是單純慣壞員工。 僕人式管理:誰若居首,誰就得做大眾的奴僕                            第三天領導表率 領導始於決心,只要我們擁有決心,我們就可以去關愛他人,為了滿足他們的需求,就必須犧牲奉獻,一旦犧牲奉獻,便可建立威信,直到建立威信才能算真正的領導。  第四天 愛是動詞                             詳述愛的本質。                  ...

"大掠奪"讀後感--1.金融業的興起與企業的沒落

圖片
                               書籍: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6963 商學院的教室總告訴我們市場是完美的,政府越少管制,市場運作的越好。但是,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1768年亞當斯密出版著名的《國富論》,頓時風靡整個學界及商界,直至今日,大部分的商學院依然將他奉為圭臬。其文中的利己主義大大影響現今的金融業及各產業。然而,即便亞當斯密的學說廣為流傳,但實際上很少教授真正看過國富論,大家彷彿只記得只要將一切交給市場,世界就會更美好。 事實上,我並不認為亞當斯密的學說有何錯誤。但是現今的情況已跟他當初假設的大不相同。亞當斯密當初的基本假設是,當大家都立於一個公平且有效率的市場中,利己便能使社會利益最大化。然而,在美國的1980年代,美國雷根總統上台,將金融業的限制一一解除(金融業資助了雷根的競選行動),並減少富人稅及資本利得稅,大大減少位於金字塔頂端所該繳的稅(有時甚至不用繳稅,還享有退稅優惠)。這一切都讓市場變得扭曲,市場變得不再公平,嚴然變成富人的遊戲場。 那金融業具體做了什麼讓美國的經濟及企業走向衰敗呢?本說的作者認為是金融業的短視近利的思維造成美國企業不敢將現金投資於實質經濟面上(指擴增廠房及增加研發經費)。的確,金融業的主要目標通常在於極大化股東價值,但是,我並不認為這是主因,企業不將資金投資在實質經濟面上也是因為美國的大企業大多都達到成熟期,非成長期,並無那麼多投資機會,因此我並不覺得企業本身不將資金在投資而發放現金股利會回購股票有什麼錯誤,至於這是否真的對社會最好,我也不確定? 書中提到的另一個問題是有關目前的商學教育使企業高層只注重成本控制,不注重消費者體驗及安全性,他所舉出福斯汽車在過去的慘痛教訓,因為過度注重成本控制,使部門過度分化,部門間溝通不良,最後車子的安全性不佳。福斯汽車市占率最終被通用汽車追過。 追蹤我的粉絲頁,獲得最新財經資訊: ER的財經專欄 https://www.facebook.com/ER-%E7%9A%84%E8%B2%A1%E7%B6%93%E5%B0...

讀書心得—"解讀東協:前進東協,你不可不知道的經濟、政治、歷史背景,以及現況與未來"--從亞洲巴爾幹蛻變成影響世界的明日之星

圖片
                      書籍: http://www.eslite.com/product.aspx?pgid=1001116172609392 東協給人的印象多是毫無效率,不注重人權,無法促進經濟成長。但這些都是受西方媒體大力抹黑東協的影響。 東協這個新興經濟體,擁有世界近 1 ∕ 10 的人口,其中 2 ∕ 3 的人口平均年齡在 35 歲以下。 2014 年,日本對東協貿易額已達 2,204 億美元,預估 2022 年,印度與東協貿易達 2,000 億美元,而在 2020 年,中國與東協的貿易額預估將超過一兆美元。 本書由馬凱碩(前新加坡駐聯合國大使)以及孫合記(新加坡前外交官)以東協參與者的角度所合著。本書以東協各國的歷史與文化下手,解釋東協豐富的文化與高包容性。如果說美國是種族大熔爐,那東協可以說是種族與文化的大染缸,在東協內部同時有基督教文化、伊斯蘭文化、中華文化、印度文化,以及其富有特色的地方民族文化。要同時讓這些文化和平共處,東協所扮演的腳色就十分重要,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東協,如今的東南亞可能早已烽火連天。 我們先從東協究竟為什麼受如此多的文化影響?東南亞的位置位於季風的結束之處,是從古至今貿易的主要幹道,在其他文化尚未傳入時,東南亞的貿易就十分盛行。而在新世紀發展之初,印度洋的貿易也逐漸興盛,印度的梵文也成為當代對有影響力的語言,東南亞的統治階級也開始推行印度教、佛教以及學習印度的語言。因此,在現今東南亞的宗教儀式仍能見到梵文的存在。 在印度浪潮席捲東南亞時,中國的影響也不容小覷。早在西元五百年時,東南亞的扶南王國就向中國朝貢。朝貢貿易為東南亞的經濟注入活水並帶來長久的和平。中國文化也一併帶入了東南亞。 在十二到十三世紀,東南亞的統治階層為了與強大的穆斯林帝國接觸,已獲的龐大的商業利益,王室開始信仰伊斯蘭教,但與中東信條嚴格的穆斯林相比,東南亞的伊斯蘭教教義卻充滿彈性,或許就因為如此,如今東南亞的穆斯林才能與其他文化和平共存。 東協偉大之處就是將如此多文化都集結到一處,並且能保有彈性。但是,東協的誕生與成功並非全來自各國領導人的努力,而是一連串幸運的事件以及當代的時代環境所造就。當初美蘇冷戰...

讀後心得--財報狗教你挖好股穩賺20% 4.產業分析

終於到了選股的最後一個環節《產業分析》,這環節說實話是所有步驟中最難的,就算有好的財報,但如果產業在衰退,那再好的股也會跟著沉淪。 讀後心得--財報狗教你挖好股穩賺20%  1.看懂報表 讀後心得--財報狗教你挖好股穩賺20%  2.獲利性分析、安全性分析 讀書心得--財報狗教你挖好股穩賺20%  3.價值評估、成長性分析 Step1.尋找過去10年的產值走勢 主要來源: 1.公司年報 2.競爭對手、上下游公司的年報 3.證券研究資料(可向自己的開戶全商索取) 4.市場研究資料 如果發現這個產業的產值近幾年動輒20-30%的成長,那就必須提防這個產業,因為饋訴的產值成長,會引來過多競爭者,競爭者會削低利潤,最後整個產業就會因為產能過剩,獲利衰退,過去台灣的面板業就是這樣,友達曾經也有過70塊以上的高價,對比今天不到20塊的慘況,便可得知產業的快速成長不一定會帶來豐厚的利潤。 Step2. 影響產值走勢的關鍵為何? 這步驟必須運用自己的想像力以及日月積累的知識。比如說要預測食品業的走勢,你可以從人口成長以及原物料價格、國外廠商的持續進入來推算。 Step3. 產業有替代品危機嗎? 這就是巴菲特所說的一家公司所必須擁有的 護城河 。只是把主體換成一個產業,比較常見的例子就是筆記型電腦市場逐漸被平板以及智慧型手機取代,雖然仍有一定基本需求,但已大不如前。 其實最適合的長期投資的產業最好是緩慢成長或業績持平的產業且少有替代品。 科技業屬於計徵者多且年以預測的產業,較適合波段操作 追蹤我的粉絲頁,接收最新財經資訊: https://www.facebook.com/ER-%E7%9A%84%E8%B2%A1%E7%B6%93%E5%B0%88%E6%AC%84-1982458542030133/

讀書心得--財報狗教你挖好股穩賺20% 3.價值評估、成長性分析

在經過獲利性分析及安全性分析之後,我們可以挑出一些具有潛力的公司。但是,光是有潛力是不夠的,如果它的價格不夠便宜,那他再有潛力,我們買了也賺不了錢。因此,價值評估就非常重要了。 目前市場有三種比較常見的估值方法: 1.本益比法:本益比(簡稱PE),是每股股價與每股盈餘(EPS)的比值,簡單來說就是你願意用多少錢買下這間公司一單位的盈餘。 但是本益比並不是沒一家公司都相同,通常未來較有成長性的公司會享有較高的本益比,這也是為什麼台灣的生技業會享有較高的本益比,但是因為這個方法需要用到每股盈餘,因此無法使用在正在虧損的公司上。 通常EPS每年變動不大的公司,合理本益比為10倍,呈現成長的公司會大於10,衰退的公司則會小於10。 至於為什麼高成長的產業會享有較高的本益比,其實因為大家所看見的是未來的獲利,只要用未來的獲利來算出本益比,本益比通常就會回歸10附近。 至於估值的部分,只需要估出外來淨利,並乘上合理本益比,即可估出合理股價。 下圖為財報狗一書估算公司在各種年複合成長率所對應的合理本益比 EPS 年複合成長率 (%) 合理本益比 ( 倍 ) 0 10 10 12 15 15 20 20 25 22 30 25 2.股價淨值比:股價淨值比的計算方式是每股股價除以每股淨值。此方法多用在獲利不穩定而無法用本益比法估值的公司,也就是所謂的 資產股 以及 景氣循環股 。此方法估值極為簡單,只要將目前公司帳面價值乘上平均股價淨值比即可。 3.股利折現法:股利折現法就是將未來的現金股利折現回現值的方法。那什麼叫做折現?想像你將1000存入銀行,他每年給你1%的利息,一年後你將擁有1010元的現金,1000元就是1010的現值。而此方法就是選定一個你覺得較為合理的年報酬率,並將你預測的未來股利折現成現值。 估值= 現金股利 1/(1+折現率)  +現金股利2/(1+折現率)^2 +..... 做完估值,你基本上已經可以判斷這家公司是否值得投資,但如果這時公司剛好出現成長動能就更加理想。 成長...

讀後心得--財報狗教你挖好股穩賺20% 2.獲利性分析、安全性分析

圖片
獲利性分析及安全性分析是評估公司價值前最基礎的動作,雖然較為簡單但也不容忽視。 獲利性分析 在獲利性分析中,營收並不是首要的指標,重要的是營收中有多少錢會真正變成公司的盈餘 此時,毛利率以及營業利益率才是首要的重點指標 首先我們必須先了解毛利、營業利益與淨利之間的差別,營收減去營業成本即為毛利,苗栗在減掉營業費用,就變成營業利益,最後營業利益+/-業外損益,就會成為我們最常見的淨利 營業成本:製造此項產品時所必須花的原物料成本及勞力成本等等 營業費用:未與製造產品有直接相關的成本,多半是維持公司營運所需的成本,例如:研發成本、管理成本、銷售成本 業外損益:及非本業所賺得或損失的錢,例如賣出土地所賺的錢,或投資其他公司股票所賺的錢。 1.毛利率:此指標在製造業較為重要,因為製造成本將較於其他產業佔營收比重較大,因此要評估降低製造成本以提高淨利就是製造業所該考慮的。 然而,毛利率也會原物料價格以及市場需求影響,有時一個公司的毛利率提升並不是因為其節省成本的技術驚人,而是國際原物料的突然下跌以及國際需求面的突然提升,這種的毛利率成長並非真正的成長,因此在看毛利率的同時也必須考慮中下游報價的問題。 2.營業利益率:此項指標較常被用在技術密集的產業,比如IC設計及生技藥廠等必須大量投入研發費用的產業 3.淨利率:淨利率是用來確認公司最終的獲利情況,但因為此項目常受業外損益影響,因此必須再評估業外損益是否具持續性。 安全性分析 企業究竟賺不賺錢不能單看他的淨利,重要的是公司有沒有把淨利轉換成白花花的鈔票。 也就是所謂的盈餘品質。 要衡量盈餘品質可以用以下方法來衡量 營運現金流入占淨利比重:淨利並不代表現金的流入,營運現金流就是企業真正在營運收入的錢,比重越高越好,一般來講,長期保持80%-100%為佳,例如台積電長期保持在130%以上,如果長期低於50%但淨利仍舊上升的話,就要小心可能是企業在蓄意炒股。 看完盈餘品質,我們要看企業能不能留住現金,如果你營業所賺到的錢趕不上你為了維持營運所投資的錢,那這家公司遲早會負債累累。 這時我們可以用自由現金流來衡量 自由現金流公式=營運活動現金流入-投資活動現金流出 ...

讀後心得--財報狗教你挖好股穩賺20% 1.看懂報表

說實話,第一次看到這本書的書名的時候,還以為是哪個股市名嘴又出來騙錢了。然而,讀了之後才發現這本可以說是我見過最好的基本面投資書籍。 市面上的投資書籍多以技術面居多,因為很少散戶願意耐著性子學習報表,就算學了也只是略知皮毛。但是,這本書將財報層層解析,由簡入深,講解了一家好公司所該具備的特質,即便為財經專業,也會受益良多。 本書將挑選股票的過程分成: 1.獲利性分析:股票的價格主要反映獲利,怎樣的公司能夠穩定賺錢?才是我們閱讀財報的關鍵,此篇介紹許多重要的獲利指標,包括毛利率、淨利率、股東權益報酬率等等。 2.安全性分析:一家安全的公司,必須要有穩健的財務結構,帳面上漂亮的獲利,不代表一定安全,有時惡魔就藏在細節裡,找出財報後隱藏的真相,就是安全性分析的用意,主要指標有長短期金融負債比、營業現金流。 3.價值評估:公司有穩定的獲利,財務結構也安全,這樣是否就代表這支股票一定萬無一失了?答案只對了一半。如果在錯誤的價位買入,再好的公司也會讓你套牢。本書介紹了各種市面上主要的估值法,如本益比、股價淨值比、股利折現值等。 4.成長性分析:成長性分析可以說是財報分析中最難的部分,畢竟公司未來會拿到甚麼訂單,除了公司老闆,沒有人會知道,但我們可以從每月的營收報告中探出一點端倪,長短期營收年增率便是一個好指標。 5.產業分析:產業分析以產業面的角度就是找出數據後的原因,一家好公司會有如此好的成績,必定有甚麼原因,有時深入探究,將會指你的績效有大幅的成長。 追蹤我的粉絲頁,接收最新財經資訊: https://www.facebook.com/ER-%E7%9A%84%E8%B2%A1%E7%B6%93%E5%B0%88%E6%AC%84-1982458542030133/

讀後心得--經濟指標告訴你&沒告訴你的事 3.指標這樣看 投資才會賺

圖片
經濟指標有很多種,但到底怎麼看才能掌握先機呢?本書提出了幾個指標可供參考 1.GDP:很多人認為GDP指數是落後指數,但比捨認為如果單看GDP的確是落後指標,但如果把其成分拆開,便可以成為領先指標。 GDP可以拆成民間消費、民間投資、政府支出、淨出口,而對一個國家的經濟走勢來說,民間消費是否增長最為重要,通常民間消費連兩季出現衰退的情況下,及代表基本面將要反轉,股市將很有可能下修。                            資料來源: https://www.macromicro.me/collections/2/us-gdp-relative 2.失業率:這項指標是筆者相對而言不太喜愛的指標,因為此指標的內容容易操弄,因此時常會因為政治性因素使其計算失準。 3.美國進出口:美國是最大的單一市場,但其製造業的產值只佔12%,可想而知,他們所消費的商品多數來自進口。因此美國的進口額影響國際經濟重大。但是,即便是如此大的貿易赤字,也佔不到美國GDP的4%,因此美國的進口量適合用來觀測全球景氣,但對其本身沒有什麼影響。 追蹤我的粉絲葉,接收最新財經知識: https://www.facebook.com/ER-%E7%9A%84%E8%B2%A1%E7%B6%93%E5%B0%88%E6%AC%84-1982458542030133/

讀後心得--經濟指標告訴你&沒告訴你的事 2.徹底搞懂全球經濟原理

圖片
美國打個噴嚏,全球重感冒。為什麼全球還要看老美眼色?中國跟新興市場能否取而代之呢?美債危機過了這麼多年,美國依然擔任世界經濟的領頭羊,究竟美國為何在負債累累的情況下仍能立於不敗之地呢? 先來說說備受矚目的新興市場,在2007年底時,許多報導主張新興市場有堅強的基本面,且有龐大的內需,因此不會受次級房貸影響。然而,事實上在新興市場面臨海嘯時跌幅更慘。 美國的GDP產出高達全球的1/4,比所有新興市場的總和還多,更驚人的是美國每年都有驚人的逆差,產出數字事實上還低估其對其他經濟體的影響。從這些資料就可看出美國那龐大的消費力時時影響世界各國。 再來是中國,一個龐大又成長快速的經濟體,但中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卻遠不及美國。因為過去中國的快速成長幾乎來自於民間投資及工業生產設備投資,而它的內需並不足以支撐這龐大的產能,大家可從最近中國的去產能化政策,以及一帶一路(試圖消耗多餘產能)可得知。 因此如果想預測全球經濟的動向,看美國公布的民間消費準沒錯。                                           下圖為美國GDP中各項年增率,資料來源:財經M平方 2017年第二季美國GDP資料 https://www.bea.gov/newsreleases/national/gdp/2017/pdf/gdp2q17_adv.pdf 追蹤粉絲專業,掌握最新資訊: https://www.facebook.com/ER-%E7%9A%84%E8%B2%A1%E7%B6%93%E5%B0%88%E6%AC%84-1982458542030133/

讀後心得--經濟指標告訴你&沒告訴你的事 1.長期投資的謬誤

經濟指標告訴你&沒告訴你的事在2012年出版,時隔五年,我無意間在圖書館發現並詳讀許久。 這本書主要是在教投資人如何從公開資料中解析數據,並藉此預測未來。而本書的一開始便點出一直以來的長期投資觀念的錯誤。 "你之所以無法從泡沫中抽身,可能與「長期投資一定賺錢」這個迷思有關。" 過去大家會如此崇尚長期投資,主要是因為巴菲特等人經歷了美國史上最大的多頭1980年代,讓大家誤以為只要乖乖地持續買進股票,股市就會回應你的期待。但事實的結果並不盡人意。如果你錯過了美好的1980年代,到1990年代才投入股市,到現在的年化報酬率將只有6.7%(如果從1980年代投入,年化報酬為10%)。 然而,如果我們能夠躲過2000年與2008年的大空頭,我們的年化報酬率將達到9%。從這裡不難看出,想要在股市賺錢,看懂大趨勢,及時出場跟退場比起選股還要來得更加重要。 追蹤粉絲專業,接收最新資訊: https://www.facebook.com/ER-%E7%9A%84%E8%B2%A1%E7%B6%93%E5%B0%88%E6%AC%84-1982458542030133/

讀後心得--彼得林區選股戰略 3.長期觀點

終於來到書的最終章。在這章中,作者並無多說有關選股的技巧,而是點出了幾個散戶最常犯下的錯。 1.不要因為股價暴跌而急切買入:大家常常看見在暴跌時會有爆量產生,而這常常是散戶索償犯下的錯,因為你幾乎不可能買到最低價,而且你也不知道明天是否還會繼續下跌,筆者建議可以在暴跌後的2-3天等市場緩和下來後再買進。 2.當股票上漲不代表你是對的,當股票下跌不代表你是錯的:市場其實比你想像中的還瘋狂許多,有時的漲勢幾乎無法用基本面來解釋,就像是踩著空氣向上爬一樣。跌勢也會大開你的眼界,有時即便有基本面的支撐也逃不過人類無盡的恐慌。 3.不要為了分散風險,買你不熟悉的股票:買你熟悉的股票,別聽信他人的名牌,投資的確要分散風險,但拿一手你不熟悉的股票,絕對沒有比較安全 。 4.不要隨便碰期貨與選擇權:期貨可以說是一把雙面刃,他一方面穩定原物料的價格,一方 面卻也促進了金融市場的投機。首先先說明下選擇權(買權或賣權:在未來可以用約定的價格買進或賣出該支股票)的危險在哪,它的特色是你可以用少量的錢買入大量的部位,但是你只是買了一個權利而非真實資產,當選擇權越接近到期期間,該支股票的價格若是無變動,你的選擇權價值將會大幅減少(到履約當天便0),也就是說,如果你無法預測短期內的大漲或大跌,你將非常高的機率賠掉你所投資的錢。通常基金經理人持有此種資產,主要是為了避險,如果是要投資,那你大可不必考慮期貨或選擇權。

讀後心得--彼得林區選股戰略 2.挑選贏家

圖片
在這個章節作者告訴我們幾個成功上市公司會有的幾個特點,並把股票區分成六大類型,討論如何評估投資人所擁有的股票。 股票的分類: https://expertreinvestment.blogspot.tw/2017/07/blog-post_6.html 成功的特點: 1.從事無聊的生意:往往越不起眼的的東西,其蘊含的價值越高,且市場競爭小,ex砂石業 2.分拆公司:一個部門能夠財務獨立,就表示其擁有優秀的體質,且穩定的獲利能力,ex:鴻準 3.內部人士買進自家股票:內部人士是最清楚公司狀況的人,如果他對公司未來有信心,那必是一個利多,至於要如何獲得此資訊?其實董監持股以及大股東的持股都已經強制公布,只要上公開資訊觀測站,投資人就可以對照其先前的持股,便可知。                                                         下圖為鴻海董監事持股比例 4.擁有利基優勢:所謂的利基就是能為公司創造可觀現金流的搖錢樹,它可以是市場的獨佔地位,也可以是一種獨門技術,使生產成本遠低於同業。 5.大家持續購買的東西:公司商品不用一直推陳出新,也會有一定的銷售量。就如同巴菲特所說:「投資20年後大家依然會使用的產品。」 投資各種類股票所該注意的事 通則:將其本益比與市場上通產業公司比較,避免價格太高之情形             避開熱門產業中的熱門股             不要理會報明牌的人             法人持股越低越好 緩慢成長股:注意其股利及殖利率,並觀察其的負債水準是否維持健康水平,通常負債比例30%以下為佳。 景氣循環股:注意總體經濟情況,並隨時關注公司訂單及存貨情況,當盈餘創新高,很有可能代表景氣擴張的...

讀後心得--彼得林區選股戰略 1.準備投資

巴菲特曾經說過:"Investment is simple,but not easy." ,這句話的意思是投資很單純卻不簡單。 在選股戰略中的第一章準備投資中,他可以說是將這個理念完整重現,他用一個個實際例子來演示投資的不容易,但也讓我們看見身為業餘投資人的曙光。 以下是筆者整理這章節的核心概念 1.買股不是賭博 2.未來景氣沒有人說得準,就算是"專家"也不行 3.不要聽信明牌,特別是報紙、電視上所報的明牌 4.運用你的觀察力,在生活中發現潛力股 5.市場比你想像中的還要瘋狂(特別是台灣的散戶比例超過5成),但終究會回歸基本面 6.承認自己的失敗 7.散戶其實比基金經理人更有優勢 說實話,許多人將買股票是為一個賭博,並對債券有種瘋狂的迷戀,但是其實不然,投資一定會有風險,但跟賭博不同,你可以藉由你的研究讓勝率提高,不過提高勝率不代表你不會輸,有時候你必須承認自己的失敗,作者也坦承的投資組合有三成都是失敗的標的。在華爾街,勝率超過6成的經理人就足以被稱作高手。 而散戶又有什麼優勢呢?作者認為散戶不像經理人需要受到投資人的監督,擁有彈性的投資選擇是散戶最大的優勢。這其實很容易懂,經理人都有績效壓力,如果他投資一家大公司賠錢,跟投資一家沒聽過的公司賠錢,很明顯投資人會因為投資小公司賠錢而怪罪經理人,很少投資人會因為經理人投資台積電或IBM這種大公司賠錢而責怪她,簡單來說,經理人都偏向投資比較好找藉口的公司,但散戶並沒有這種壓力更別提法人受到的法律限制還較多。 聽到這邊一定會有人以為我在鼓勵大家投資小公司,的確我的投資標的是以小公司為主,但是這並不代表小公司就一定是好標的,重點是你熟不熟悉這家公司。像我就曾因為沒有注意到家人所愛去的康是美,而錯過了統一這個績優股。要挑選績優股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從你生活下手,如果你是位建築工人,你就可以在第一線觀察到營建股未來走向,如果你最近很喜歡去某家百貨,你也不訪查查他的股票和公司概況,畢竟績優股就在我們生活之中,只要你懂得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