併購的深度解析
最近併購案頻傳,多數人都將其視為一種利多,然而對版主而言,這卻是短期利多長期利空。
這並不是說併購都只會帶來不好的影響,畢竟巴菲特的波克夏公司也是利用併購來累積大量的財富。我所厭惡的是單純為了維持公司規模擴張所採取的併購,為了讓讀者理解併購的利與弊,我將會把併購拆分成其目的及方法。
併購的目的基本上可分為兩種:
1.多角化經營目的:
每個有基礎財務知識的人都知道投資必須分散,企業也深諳此理,因此,常會出現多角化經營的情況,藉由併購與本業無關的產業,來分散經營風險。統一企業就是最好的例子,統一企業的主要業務為與食品相關之製造加工及銷售,並跨入零售、物流、貿易、投資、建設等領域,進10年來成長快速,股價業成長將近3倍,可說是國內食品及零售的龍頭。
另一方面,美國的奇異電子(GE)就是一個失敗的例子。奇異電子經營產業包括電子工業、能源、運輸工業、航空航天、醫療與金融服務,由於經營項目過多,導致其難以專注提升既有項目,最後淪落到被踢出道瓊指數的下場。彼得林區在其著作《選股戰略》中提及過多角化併購有極大的可能發展成「多慘化」的下場。
另一方面,美國的奇異電子(GE)就是一個失敗的例子。奇異電子經營產業包括電子工業、能源、運輸工業、航空航天、醫療與金融服務,由於經營項目過多,導致其難以專注提升既有項目,最後淪落到被踢出道瓊指數的下場。彼得林區在其著作《選股戰略》中提及過多角化併購有極大的可能發展成「多慘化」的下場。
2.規模擴張目的:
此種併購多出現於同業間併購,藉由增加市占率,獲得更強的訂價權,同時降低成本。剛進行同業併購的企業多會使短期的ROE提升,營收及營利大量增長,股價也隨之升高。但是,依據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於2012公布的研究報告顯示,企業併購後五年的股價表現大多都不盡人意。
造成以上的效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a.併購利益發酵期間長
併購後的人事以及相關管理層的調整,皆會使併購之後的營業費用短期上升。在這些因素下,反而導致企業整體的經營績效下降。由於我們此次只取併購後五年內的資料,金控內部可能仍處於整合階段,尚無法發揮明顯綜效。
b.併購價格過高
根據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於2012年發布的報告指出,之後的企業,未來3年股價表現較同類型公司低50%,原因是收購企業往往高估了被購併企業的價值,同時低估了購併後磨合期所產生的成本,再加上被併方如不是急切的財務需求,通常不會輕易出售,因此在被併方哄抬併購價格下,使收購企業難以以合理價格收購。
而唯一一個在併購後成長的富邦金,當初也是以極為優惠的價格(被併方淨值的七成)收購,使其經營績效並未受到太大影響。
造成以上的效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a.併購利益發酵期間長
併購後的人事以及相關管理層的調整,皆會使併購之後的營業費用短期上升。在這些因素下,反而導致企業整體的經營績效下降。由於我們此次只取併購後五年內的資料,金控內部可能仍處於整合階段,尚無法發揮明顯綜效。
b.併購價格過高
根據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於2012年發布的報告指出,之後的企業,未來3年股價表現較同類型公司低50%,原因是收購企業往往高估了被購併企業的價值,同時低估了購併後磨合期所產生的成本,再加上被併方如不是急切的財務需求,通常不會輕易出售,因此在被併方哄抬併購價格下,使收購企業難以以合理價格收購。
而唯一一個在併購後成長的富邦金,當初也是以極為優惠的價格(被併方淨值的七成)收購,使其經營績效並未受到太大影響。
併購的方法基本上主要分成三種:
1.運用公司儲備的現金併購:
儲備現金可能來自兩種來源,一是由營業現金流累積而成,二是由現金增資。
a.最優的儲備現金來源毫無疑問是來自前者,既不需要稀釋股權,也不必擔心過度舉債的問題,波克夏大多都是運用此方法,但這種方法多只適用於大併小的狀況,對於小併大或是同規模的競爭者,此方法難以執行。
b.現金增資:現金增資的優點是風險小,不必擔心負債問題,但常會造成股權稀釋,ROE下降的狀況。
2.運用公司股份進行換股:
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於2012公布的研究報告顯示,以現金收購的企業的股價表現,低於以股票收購的企業。巴菲特有時也會利用波克夏的股票選擇權來換取被併公司的股份。
3.槓桿收購(LBO):槓桿收購是以被併公司的資產或現金留作抵押,以此向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貸款,並以此貸款去併購目標公司。事實上,此種併購方式可在短期提高槓桿,短期提高股價,然而,這種槓桿往往使公司負債大量提升,一旦系統性風險發生,此類公司便會面臨倒閉的危機。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