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2月, 2018的文章

書評--機率思考:大數據時代,不犯錯的決斷武器

圖片
資料探勘是近年來的熱門話題,除了書店開始出現大量有關的書,跟大數據沾上邊的公司也漲過一輪,但大量的資料是否真的能讓我們發現寶貴的真相?抑或者我們只是被可笑的巧合愚弄,這本機率思考可說是最佳的銀針,一一檢測出潛藏在大數據的砒霜。 首先,我們要知道人們為甚麼常被愚弄?事實上,這是人類演化過程中的自然結果。在《快思慢想》中,作者將人的思維模式分成二種系統,系統1,它很情緒化,依賴直覺,見多識廣又很會聯想,擅長編故事,系統1能迅速對眼前的情況做出反應。但它很容易上當,以為親眼所見就是事情的全貌,任由損失厭惡和樂觀偏見之類的錯覺引導我們做出錯誤的選擇,另一方面,系統二,它動作比較慢、擅長邏輯分析,系統1無力解決的問題,都丟給系統二處理。而人們在日常生活做判斷時,多會使用系統一,使人們多被眼前的假象愚弄。 貝氏定理 舉例來說,當你年紀輕輕被檢查出有癌症時,先不用對結果感到絕望,因為你很有可能被所謂的偽陽性反應給騙了。這點高中就教過的貝氏定理則清楚地解答了這個問題。已乳癌為例,美國60幾歲婦女的盛行率約為5%,而乳癌X光檢測則能找出80%的乳癌病患,然而這並不代表其被檢驗出陽性反應的人就有80%的機率是患有乳癌。事實上,依貝氏定理計算,一個被檢測出陽性反應的人真正罹患癌症的機率僅僅只有17%。 人類事實上生存在一個多數為非常態分配組成的世界 另一個人們常被愚弄的思考模式是人們天生以為世上的事物皆屬常態分配,這事實上非常正常,舉凡是身高、體重抑或是智商,皆符合常態分配,人的祖先在生活中所遇之事多符合常態分配,我們的大腦的職學也習慣以常態分配的方式最為思考依據。然而,我們現在是時尚生活在一個充滿人造事物的環境中,我們習以為常的常態反而變得稀有,我們現在生活所見的分配較接近柯西分配及冪次分配,這兩種分配的特色皆在於其在非極端事件發生前即皆接近常態分配,然而再次分配下,發生極端事件的機率卻比常態分配高上許多。 看到這,大家可能會想,這到底有什麼大不了的?事實上,常態分配的假設曾是2008年的金融海嘯的成因之一。大家或許以為貪婪的金融家是一切災難的原因,但事實上這只對了一半。過去金融機構的風險計量模型多已常態分配的假設所建構(事實上現在台灣的金融機構仍有多家採用這假設),然而,這會使我們低估極端事件的發生機率,以此常態分配假設所算出的金融海嘯發生機率勢必需要幾...

從榮成(1909)下殺中所學到的事

從榮成 (1909) 下殺中所學到的事 約在今年 7 月時,我發現過去所研究的榮成已經從高點腰斬,那時中國限廢令的影響逐漸變大,使其毛利急速下滑,身為價值投資人,我認為有利可圖,因此我回去重新研究了一下此支股票,發現幾點正面跡象: 1.       內部人持續買進:從四月開始,董監事就持續買進自家股票,成本約在 3X 元,就過去經驗,這是個不錯的跡象。 2.       公司治理良好:因為在學校修課的緣故,意外接觸到該公司的獨立董事,得知其管理層對資訊管控謹慎,法人也難以得知其內部資訊,當時我認為這代表我們所掌握的資訊量與法人大致相同,不會有知道公司有問題,法人先逃的情況。再加上管理層對未來的增產很有規劃,之前的資產計畫都有上軌道因此我認為這家公司的管理層是值得信任的。 3.       中國同業的毛利率已回升:榮成為中國工業用紙的前五大龍頭,當初我查閱其同業的財報,發現其毛利率已回升,我那時認為榮成只是因為過去多用國內廢紙,需要調整其原料來源,因此毛利率回升較晚,加上之後榮成自結的 6 月營利表現有回升的現象,因此判定此次下殺只是短期現象,可逢低布局。 但是最後榮成從 26 塊一路下殺至現今的 16 塊,我從其中歸結出我分析有誤的地方: 1.       內部人也有可能看錯產業趨勢,過度相信內部人所持有的資訊 2.       錯估中國對外資企業的差別待遇:當初以為榮成在中國表現良好,且規模算大,中國應該不會讓他太難看,結果中國應是不通過榮成的國外廢紙進口申請,導致榮成的毛利率又更加惡化 3.       忘記考慮替代品效果:工業用紙主要用於包裝,過去因為紙包裝相對塑膠包裝成本低廉,因此多用紙包裝,但因為中國限廢令的緣故,紙價飆漲,使下游廠商開始使用塑膠包裝,使榮成營收進一步惡化。 希望自身的慘痛經驗能讓大家做個參考

台灣金融業併購成果檢視

台灣金融業的競爭激烈早已不是新聞,早在10年前,政府就已提出二次金改,來整頓國內金融機構過多的現象。但是併購之後真的有比較好嗎?事實上就歷史資料來看,併購之後不管在ROE、資本適足率或是股價都是下跌的。 台灣金融業的併購行動可說是一次次的悲劇,每次的併購幾乎只刺激了短期股價,卻殘害了股東的長期價值。